亚洲博彩app

【基层组织活动】隧道工程系开展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5 访问:

6月18日,隧道工程系在隧道通风试验室开展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针对《隧道运营管理》课程“隧道防火设施”一节的教学设计展开研讨,与会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融合、教学实践与工程实际的衔接、教学设计与学生互动模式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凸显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交通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隧道运营管理人才。

一、科研成果课堂,筑牢课程“创新性”根基

老师们一致认为,目前我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课程内容必须紧跟科研前沿,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掌握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知识,“隧道防火设施”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授课教师任锐介绍,结合隧道工程系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系统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公路隧道火灾防治领域的最前沿理论,例如,在讲解“隧道火灾临界风速与烟气逆流长度”时,不仅介绍了Thomas等人提出的经典公式“隧道火灾临界风速”,还引入了课题组基于深圳大鹏隧道实际数据建立的修正模型,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际工程条件的关联性,以及科研工作对完善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使得科研成果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当学生对比分析课本上的公式和理论是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得出时,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教学中,课程团队将“单洞单向特长隧道运营安全保障与救援体系研究”(云交科教〔2014〕129号)项目中关于细水雾灭火机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教学转化,通过现场实现图像数据,讲解了细水雾如何通过捕集烟尘粒子、降低温度、稀释氧气等方式实现灭火控烟效果,解析了细水雾灭火控烟机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象可感。同时,结合不同工作压力(低压、中压、高压)细水雾系统的特性对比,让学生掌握在不同隧道场景下选择合适灭火系统的方法,体现了科研成果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二、工程实践进课堂,提升课程“高阶性”内涵

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隧道工程方向三年以后的课程普遍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必须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参会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如何对接工程需求”展开了热烈讨论。

“隧道防火设施”一节的教学设计,将法国勃朗峰隧道火灾、瑞士圣哥达山隧道火灾、无锡内环高架惠山隧道火灾等典型案例融入教学,通过分析事故原因、火灾发展过程、救援难点及教训反思,让学生直观感受隧道火灾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并设计了课程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隧道内危险品运输管控”“火灾初期应急响应”“通风排烟系统联动”等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此外,结合深圳外环高速公路分岔特长隧道事故救援及通风专项研究成果,讲解分岔隧道在火灾情况下的烟气控制策略和救援通道设计;以天山胜利隧道(22.1km)、秦岭终南山隧道(18.02km)等特长隧道为例,分析特长隧道运营中防火措施的特殊性和难点,让学生了解不同长度、不同地质条件下隧道防火设计的差异。“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程的高阶性要求。

针对当前公路隧道数量和里程的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路隧道达27297处、3023.18万延米),课程还新增了“隧道运营安全与交通强国战略”章节,分析了在“到2035年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的目标下,隧道运营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如大交通量下的火灾风险防控、多隧道联网运营的协同管理等,引导学生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

三、互动设计促参与,强化课程“挑战度”训练

为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本次教学首先展示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课堂互动请同学分析“车辆阻滞状态下的隧道火灾”不同阻塞率对烟气温度、速度的影响,理解“随着阻塞率的增加,烟气逆流长度、厚度、速度与温度均减小”的规律,这种沉浸式的实验体验,既强化了对理论公式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其次,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隧道火灾场景的数值模拟,尽可能提出火灾防控方案,要求学生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挑战学生的知识边界和能力极限,充分。老师们认为,我们不追求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而是希望他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这才是应对未来工程挑战的核心能力。

最后,老师们围绕课程的“两性一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隧道运营管理》课程的本次教学设计的探索为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